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智慧水土保持要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智能水土保持的基础是海量数据,需要对数据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与水土保持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区域水土流失长系列、多频次调查数据为水土流失防治科学布局和智能决策提供支撑;长期和本地化观测数据的深入发展将为预测模型和预警计划的构建提供支持。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件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流域、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理论、标准和成果研究,技术措施智能化服务,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监测评价,可推广的成功案例及其科学配置。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监测、监理、验收、信息监管等海量数据开发,服务于科学、准确、高效的跟踪检查、水土保持达标自主预测、问题预警、整改验证等。
对水土保持失信行为实施智能监控、预警和快速跟踪。深入开展水土流失年度动态监测数据服务于水土保持任务监测和目标评价,水土流失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重点防治区的智能跟踪监测、预警和评价。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商业模式,抢占发展新动能、国际竞争新优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智能水土保持的基础是高质量海量数据的生产。迫切需要挖掘和汇聚中国水土保持海量数据,开辟科学、准确、实用的丰富应用场景,以智能水土保持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1智能水土保持的数据属性基础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支持智能水土保持的数据要求
支撑和服务于智能水土保持的数据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数据的属性应满足统计、计算、分析和可预测的要求;
第二,数据资源要有一定的时间序列;
第三,数据生产过程有质量控制和专家评估机制保障,成为可靠可用的资源;
第四,数据已经脱敏解密,其应用不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第五,数据可以共享开放,为更大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提供支持。
1.2现有数据资源服务于智能水土保持的短板。
第一,大部分海量数据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数据被封存在档案馆、资料室,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没有成为可调用、可共享的资源;
第二,大量数据存储在纸质资料中,不是可以直接获取、计算和分析的数据。
第三,一些数据缺乏质量保证体系,缺乏可靠性。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真人在线app,手机登入 苏ICP备1905629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